关于桔杆禁烧与处理应用的对策研究——以宣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15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内容摘要:多年来,农作物秸秆处理与综合应用问题一直深受各级政府关注。但是,政府禁烧的意愿却与农民的理性选择存在较大偏差。如何充分找出制约禁烧工作成效的种种因素,变挑战为机遇,努力探索出一条“农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利润、环境得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本文的宗旨。首先提出当前我国各地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宣城市当前的好办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秸秆;禁烧;综合利用
引言
俗话说:“秸秆是个宝,只要用的好”。然而,由于千百年的刀耕火种习惯,老百姓面对秸秆往往选择付之一炬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甚至引起火灾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最大化处理应用秸秆,进一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秸秆禁烧与处理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各地农作物秸秆焚烧、乱抛现象仍是不同程度地发生,秸秆的综合处理利用也是难以持续深入。
以宣城市为例,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与处理利用工作。秸秆禁烧方面,秸秆焚烧火点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主要干道旁秸秆焚烧现象很少发生;综合利用方面,大量的秸秆得到了综合处理利用,主要涉及发电、造纸、食用菌基料、沼气、生物质颗粒、饲料等领域,秸秆价值得到凸显。农民得到了额外收入,秸秆经纪人赚得了可观的利润,秸秆利用企业得到了充足的原料。有道是,秸秆利用好,增收又环保。但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全国性,一方面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力量有限,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更不愿意消耗体力对秸秆进行利用;另一方面,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此外,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低。
二、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
秸秆禁烧年年讲,年年抓。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不断创新秸秆利用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但焚烧秸秆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经过充分调研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户观念需引导。现在很多农户都存在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将秸秆在地里直接焚烧可以作为肥料。其实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田地里的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土地原有的有机物营养成分,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或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是秸秆粉碎不彻底。经调研发现,秸秆粉碎还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收割机粉碎设备可随时卸掉,收割过程中是否真正使用此设备,难以监管到位;二是收割时稻麦茬越短越耗油,收割者不愿意留短茬,除非农户额外加钱,农户势必更不愿意增加成本。此局面的结果就是导致稻麦茬太长,给下季播种带来很大困难。在此情形下,政府又严格禁烧,如果捆扎、运走秸秆又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精力消耗,放火烧掉就成了“最佳”选择。
三是秸秆回收制约多。一方面,农户回收秸秆的积极性不高。农民运送一车秸秆扣除人工费、运送费用后没多少利润,浪费的时间不如干点别的挣钱快,即机会成本大。有些地方设立了专项资金促进秸秆回收,但是专项资金没有精准送到农户手中,资金补贴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秸秆没有给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很难调动其积极性。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尚未建立完备的秸秆收储体系,秸秆收储尚处在零打碎敲的状态。对于家中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自己难以运送秸秆(多为老人和妇女),干脆一把火烧掉,如果政府监管太严,有的就偷偷扔到沟渠当中,由此又造成了水体污染。此外,秸秆回收成本也较高。秸秆本身并不值钱,但从田里到使用的企业的过程却是费钱的,包括成本费、工人费、运输费及设备资金的投入,而且过程烦琐难于管理。总之,秸秆禁烧制约因素纷繁复杂,需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大针对性,进一步解决各地实际情况,确保秸秆禁烧工作成效。
三、宣城市秸秆禁烧与处理应用的典型做法
近年来,宣城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与处理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省公布数据中,发现火点越来越少。这主要得益于宣城市包括各区县根据自己的秸秆收储量、地形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了符合本区县情况的秸秆处理利用方式,大体上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以广德县为代表,主要采用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机械化全量还田”处理方式。广德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约4.2万h㎡,主要农作物秸秆量约33万t。近年来,该县积极利用杭州G20峰会禁止使用燃煤进而催生生物质颗粒燃料大量需求等契机,充分发挥秸秆能源化设备生产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产业化道路。2015年,以安徽鼎梁、安徽环态和安徽盛昌3家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共计16家,总产值约2.49亿元,利税4502万元。与此同时,紧密配合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这一主要方式,提前完成了安徽省农委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得到了省农委的充分肯定。
第二种以宣州区、郎溪县为代表,主要采用“秸秆发电+秸秆还田”的处理方式。“农民拿到的是补贴收入,电厂得到的是清洁燃料,发电后的草木灰仍然可以送给农民做肥料,本地不少农民纷纷响应。”据郎溪县理昂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全额运转的理想情况下该公司一年就能消化40万吨秸秆,发电2亿多度,加上国家对生物质发电0.75元/kWh的补贴,既能保证电厂盈利,还能为周边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由于该公司收购半径可达100公里范围,大大减轻了郎广地区的秸秆禁烧压力。此外,为周边宁国、长兴、溧阳等地也在上马生物质发电项目,但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生物质发电,利用秸秆还须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用的掉,用得好”的问题。
第三种以绩溪、旌德等地区为代表,鉴于秸秆量较少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温堆肥还田技术。该技术主要流程为首先选择距水源较近,运输方便的地方,然后科学处理秸秆、选择堆肥材料比例、调节水分、泥巴封堆以及准备判断堆肥是否腐熟等,不仅简便易行,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还能减少污染,是秸秆还田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绩溪、旌德等地还广泛联系养殖户、大棚种植户、苗木经营大户,采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外运青贮等消化方式,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效果较为明显。
四、进一步完善秸秆禁烧与处理应用的建议
笔者认为,秸秆禁烧,必须做到疏堵结合。“堵”,主要从严防死守、网格化管理、建立奖惩制度等措施着手。“疏”的一方面主要有:
一是观念上,改变宣传重点,让科学说服农户。当前可从科学事实和经济收入两个方面引导农户,努力从根本观念上改变农户的焚烧秸秆行为。农户焚烧秸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能增加土地肥力。但是科学试验显示,恰恰相反。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出,焚烧秸秆将降低土壤肥力,致使耕地贫瘠化,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还可能使某些病虫害更加严重。此外,当前宣传还需让农户认识到秸秆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户收储秸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方面结合展开宣传,才能改变农户的观念。
二是动力上,转“禁”为“补”,让农户获得实惠。解决焚烧秸秆的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农户角度来换位思考。农民打一天工收入近百元,卖一吨秸秆也就不到百元钱,“哪有那个闲工夫”。很明显,“堵不如疏”是个硬道理。“禁”只能解决眼前,从长远发展来看,“疏”比“禁”效果更好。其中,“补”是“疏”的重要手段。只有转“禁”为“补”,让农户获得实惠,让党的惠民政策变成富民行动,农户才会自觉主动地执行禁烧政策。“补”,不仅要国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还要确保资金能够持续、精确地发到农户手中。
三是源头上,完善收储体系,让制度成为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收储体系即“收储中心+网点+临时堆点”三级收储网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收储是最大的难题。零零散散的回收秸秆或者随机分布的收储网点难以达到效果,只有建立完善的收储网络,才能保障秸秆充分回收,进而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公路“村村通”,打通秸秆回收“最后一公里”。所以,科学规划秸秆收储点,打通秸秆回收“最后一公里”,让农户便利地卖掉秸秆,需要各地政府细致考虑。从长远来讲,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田是解决秸秆收购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国家一直提倡的政策。
千百来年的刀耕火种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地步。不趟过这一关,如何去发展农业现代化,如何去建设美丽村庄。我们坚信,只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勇于创新、落在实处,就能变挑战为机遇,探索出一条“农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利润、环境得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莫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