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 打造宜居环境
发布时间:2017-09-08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近期有幸参加了广德县北京大学领导干部知识更新与素养提升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宜居生活环境,就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现就这次研修班谈点学习体会。
一、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环境,需要人人出力。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党委、政府强力推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广大干群走出“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误区,强化环境优先的现代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节约意识。培育人们的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行为得到规范。大力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激发老百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实现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性为核心的自然规律,经济增长不能突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既是生产力、竞争力的源泉,又是民生的保障和基础,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产业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升级。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有利时机早调早转,在处理发展快慢与质量好坏的关系上,要将调整快、质量好放在首位,坚决不要黑色生产总值、有毒生产总值,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要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向低能耗、低污染、环保型方向转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质取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产业,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支持企业对生产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经济的升级版。
三、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保护治理并重,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加强饮用水的保护,要划定水源区,全面排查水源地环境整治和恢复,不断改进饮用水水质;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和地表水的处理,特别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企业污水超标排放“零容忍”。土壤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着力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要引导和教育农民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用污水灌溉农田。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并严守红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降低经济活动强度。要对土壤保护重点区域实行更为严格的准入标准,加强对重点污染区域的治理,防止污染扩散。要树立“同呼吸、共命运、齐努力”的行为准则,防止大气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城市供气管网覆盖率,强化矿山、道路、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
四、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改造环境
在推进城镇建设过程中,势必要对环境进行规划改造,在这种人为的改造中,前提是不破坏环境。环境改造应该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地貌状况,要因地制宜,根据场地所处的区域环境来设计景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注重自然规律。在新的自然观下去保护自然、管理自然、恢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现自然,才能真正将场地与更为广大的自然系统相融合。环境改造的真正目的在于更自觉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环境在发展变化中与自然相协调,最终融入广大的自然系统。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扩展,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土地和减少对环境动植物的影响,环境设计应基于对自然本质的理解根据现有地形地貌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重点在水系整理和水质净化、植被群落这两方面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规划,在景观的设计上应对环境有贡献,加强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在缺水的地方不去设计大的水体,降低景观的日常运行对电能的依赖;种植本地的树种,减少日常的维护和维护产生的垃圾;不对场地地貌现状进行大的变化,不破坏现有的水土植被,确保整个项目在宏观生态层面上的正确导向,把景观最大限度的和场地环境相结合,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县广播电视台 王浩明)
上一篇: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宜居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