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5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2019年3月4日——3月8日由县委党校组织到河南林洲市红旗渠所在地进行红色教育活动,学习期间能遵守学习纪律,严格要求自己,通过红旗渠实地体验、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听取相关报告,影像视频教育等多种形式接受教育,仿佛又把我们带入了红色火热年代,充分领会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而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位水利工作者,能有幸参加“红旗渠”的红色教育活动,很是兴奋与激动。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的一条总干渠70多公里长的生命渠,付出了多少人艰辛、多少汗水,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向林县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触动我们这些水利工作者,体现在几方面:
一、抓住机遇,解决老百姓的迫切需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翻身做主人,农业发展是当务之急,在“水利建设是生命的血脉”的动员下,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工程建设,林县地处太行山脉,世代饱含干旱缺水之苦,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生活十分艰苦,林县县委书记通过调研,发现缺水是当前急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50多万人生活无法保证,杨贵书记做出了重大的决定,解决供水问题。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林县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 ,50多万人,1959年修建的塘坝沟渠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必须寻找可靠水源,杨书记经实地调研,漳河水量丰沛,但漳河位于山西境内,必须跨省引水,通过协调,在太行山腰修建一条总干渠70多公里“引漳入林”工程,同时通过总干渠、支渠、农渠把原150多亩地以外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另外通过太行山地势落差,建立了一些小型水利发电站,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引漳入林”工程,使林县缺水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善。
三、科学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红旗渠建设当时只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只有一台水准仪和经纬仪,最高峰有10万人参加建设,技术人员及测量设备严重不足。通过现场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包括测量人员、施炮 、钻孔等。在总干渠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林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在较长的隧道施工采用“坎儿井法”,大大缩短了施工期。红旗渠建设大多采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渠道用粗料石砌筑,跨河渡槽采用抗压能力强的砖石,拱形渡槽型式。现场参观时发现段渠有许多标记,听解说员说,主要是全县的村都参加建设,每个村都严把质量关,确保自己修建的工程不会出现问题,也是一种质量控制的承诺和责任。
四、科学化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巨大效益
红旗渠建设从1960年2月开工,经历10年完成,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缺水现状。通过现场查看修砌石的渠道,基本未发现渗漏问题,除了高标准、严要求的施工,后期管理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化的工程管护体系,也不会发挥作用。现在的钢筋矸修建的渠道也不过如此。
红旗渠的修建是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国家目前对水利工程大力投入资金,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发挥红旗渠精神,思考为什么红旗渠60年代建设工程依然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理论体系下建成的工程是否能像它一样长久的发挥工程效益。红旗渠科学化设计、施工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后期的工程管理,值得我们现代化水利人久久回味和思考!(县水利局 魏世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