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杨飞黄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正式阅兵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场举世瞩目的纪念活动背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与迸发。
一、历史回望: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
1945年9月3日,“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被刊登在《新华日报》最醒目的位置,这意味着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喜讯,同时也宣告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场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有力的保障。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崇尚正义、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八十年斗转星移,八十年山河巨变。战争虽已远去,但历史不容遗忘。隆重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战争的硝烟永不再现,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世界。
二、精神内涵:抗战精神的四个维度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次讲话为我们深入理解、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中华儿女彻底觉醒、空前团结,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各阶层、各地区的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战。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激励抗战的文艺作品;工商界人士慷慨解囊,为前线将士捐献物资;海外侨胞心系祖国,通过各种渠道支援抗战。正是这种全民性的爱国热情,汇聚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精髓。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疯狂的侵略气焰和残暴行径,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高尚气节。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到左权将军慷慨殉国;从赵一曼女士受尽酷刑毫不屈服,到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跳崖,无数中华儿女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共赴国难。这种民族气节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各条战线上。文化界人士拒绝与敌伪合作,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普通民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守民族大义不动摇。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得中华民族在最危难的时刻依旧能够谱写出誓死抗争的命运交响曲。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鲜明品格。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较量,但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到武汉会战的壮烈阻击,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中国军民以简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种英雄气概不仅展现在正面战场上,也遍布在敌后战场的广阔天地里。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术,展现出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智慧。正是凭借着这种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才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条件下,坚持抗战长达十四年之久。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内在动力。整个抗日战争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危急,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份坚定来源于对正义必胜的笃信,对民族力量的自信,对国际形势的研判。这份坚定使中华儿女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持长期抗战。无论是在根据地遭到残酷扫荡时,还是在正面战场接连失利时,亦或是国际援助一度中断时,中国人民从未动摇过必胜的信念。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支撑中华民族挺过至暗时期,迎来胜利曙光。
三、时代价值:复兴征程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在战火中淬炼成型,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纽带。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伟大胜利,展现了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今天,我们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和顽强拼搏的战斗力。
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而是科技“卡脖子”的困境、改革深水区的攻坚、严峻形势下的复杂博弈。当我们遭遇技术封锁时,科研工作者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韧性日夜攻关,打破国外垄断;当改革发展任务愈加繁重时,我们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持续奋进,全面深化改革。
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窘迫,到如今“大国重器”的豪迈,变的是越来越先进的武器装备,不变的是“为国铸剑”的初心与担当。从抗战烽火到抗震救灾,这份初心穿越时空,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复兴最深厚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依靠。
四、展望未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站在80年的历史节点回望,2025年的“九三阅兵”,既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庄严宣誓。它提醒我们:历史不能忘,和平要珍惜,民族力量需凝聚。这场阅兵不仅是国威军威的盛大展示,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当国歌奏响、国旗飘扬,亿万国人的爱国热情瞬间被点燃,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高光时刻”。天安门广场上,受阅部队气势如虹的阵容、锐不可当的装备、昂扬奋进的军人,充分彰显了大国崛起的坚实底气和以武止戈的和平意志,极大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安全感。空中护旗梯队划破长空,如白鸽衔来和平的讯息;徒步方队步伐铿锵,似警钟唤醒对历史的敬畏;战旗方队的80面旗帜,像一座座丰碑镌刻着先烈们的功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担当是最有力的传承。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奋进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关前沿,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尖兵连”;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凡岗位上,做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的“贴心人”。
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民族复兴之路就在脚下。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号角,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在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上,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初审:杨飞黄 复审:吴永莹 终审:吴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