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3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从“表哥”杨达才事件,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曝光发酵后,民众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互联网、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理。设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并要求县直和乡镇的每一个单位都明确专人负责查看、处理,确保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理的及时性、适度性与主体的满意。为什么如今的政府越来越关注网络舆情?那是由网络舆情的特点决定的:
一、自由性。互联网的开放程度几近于完全性,它几乎贯穿到民众生产生活的全部。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又因其幕后性,所以多数网民都能对社会现象、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直接暴露出自己的情绪。网络舆情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件背后的矛盾,也为问题的处理带来了不同的思路。
二、多元性。互联网的主体具有多元性,跨阶层、跨领域、跨国别。舆情的来源也具有多元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而不受外界的干扰、随时随地公布于网上,并且在发表后可以任意评论与转载。
三、交互性。网民往往彰显于网络上的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社会现象、问题的评论过程中常常形成互动的局面。这种互动场面是促使网络舆情迅速崛起的平台。当网民个体意见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时,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便形成。
四.偏差性。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多元性与交互性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偏差性。由于受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将互联网变成了发泄个人情绪的场地,评论也就显得有失公正,而其交互性又会促使情绪相互感染、言论相互诱导,最终发展为有害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应对与处理中的复杂性和处理方式。有效的应对、处理网络舆情,控制其事态的发展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一、坚持预防为主。各部分、各单位要特别注重网络舆情的搜集与调查。由于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政府对舆情危机如果事前缺乏预测,将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实行有效控制、极易导致危机的扩散。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与判断,在它扩散之前及时化解或疏导民众的紧张情绪,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将起很大作用。
二、应对必须及时。抢占时间先机,及时了解情况,统计信息。在第一时间对媒体公开电话、接受记者问询、预约来访等,并在事件调查清楚之后迅速公开情况,这样既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也避免了舆情的泛滥和各种不对称信息的蔓延。
三、坚持实事求是。网络舆情的应对要切忌侥幸心理,认为事态定会慢慢平息,只要不危及到个人便听之任之;要切忌“鸵鸟心态”,一味的逃避问题,明知事态却不去想应对措施,最终会导致问题更加复杂与棘手;要切忌推卸责任,推卸责任是网络舆情进一步恶化的决定因素;更要切忌隐瞒事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民的眼睛更是如鹰一般,群众对事实真相具有知情权,在网络世界,剥夺网民的知情权几乎不可能。因此,切记实事求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只会导致二次网络舆情。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若想在预防、应对、处理、控制网络舆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必须提升公信力。让政府的每一次发声都可以获得社会公众的绝对信任与普遍认同。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建立于政府在职能履行、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与民众的互动之上。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名实一致、前后一致,提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广德县供销社 陈媛)